所在位置首页 > 特别关注 > 正文
 

孙瑞哲会长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第四届第七次常务理事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分享到: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理事、各位代表:

  当前,新冠疫情、地缘冲突、气候变化等重大风险点相互激荡,世界百年变局的特征异常明显。我们正在经历一个历史性的关口,行业发展面临挑战与高度不确定性。

  一是全球疫情发展具有高度不确定性。Worldometer数据显示,全球累计确诊病例已逾1600万例。目前疫情发展仍不见拐点,新冠疫情无疑是当前影响全球产业发展最重要的变量之一。

  二是中美关系走向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美国已开始强化对中国崛起的战略遏制。在疫情选情的叠加影响下,对华强硬似乎在美国成为一种“政治正确”,“新冷战思维”正给世界经济发展造成巨大的不确定。

  三是世界经济前景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全球市场增长缺乏稳定支撑,需求不振成为一种长期存在。世界银行6月《展望》预测,今年全球经济将萎缩5.2%。据罗汉堂测算,截至6月26日,全球的经济损失总量约为2.59万亿美元,疫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相当于2019全年的经济增长。

  为应对环境压力和防范系统性风险,党中央、国务院做出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的重要决策,出台各项政策,保障经济平稳运行。依托产业优势与制度优势,纺织行业困境中求发展,表现出强大的发展韧性和活力。

  一、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的发展现状

  疫情之下,行业积极作为,全力保障防疫物资供给,稳步推进复工复产。4月初生产供给能力及产业链运转协调性基本恢复正常。随着防疫物资产销大幅增加和内需市场逐步回暖,行业运行指标降幅有所收窄,主要经济指标已出现边际改善。行业企业信心与预期有所好转。

  (一)行业景气指数有所回升

  2020年二季度,纺织行业总体景气指数较一季度明显回升,景气指数达到51.0。从分项景气指数来看,二季度生产指数为53.5,大大超过一季度生产指数;新订单指数为52.6,订单恢复主要是国内市场的支撑,国外订单指数仅为37.0,仍非常低迷。2020年二季度,纺织行业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为48.7,较一季度上升16.9个点;产品销售价格指数为31.1,较一季度上升7.1个点。

  (二)生产降幅持续收窄

  纺织行业生产逐步恢复,降幅持续收窄。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6月,全国规模以上纺织行业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6.7%,降幅较一季度收窄9.8个百分点。其中,纺织业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4.5%,降幅较一季度大幅收窄12.3个百分点;纺织服装服饰业下降12.2%,降幅收窄7.5个百分点;化学纤维制造业下降1.2%,降幅收窄5.7个百分点。口罩、防护服等防疫物资相关行业生产强劲增长。据统计,1~6月,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长57.8%,6月当月同比增速高达80.7%。

  从纺织行业的主要大类产品来看,仅无纺布产量呈现正增长势头,其余产品生产规模均有所萎缩。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6月,规模以上企业化纤、纱、布和服装产量同比分别减少1.0%、15.8%、25.9%和13.7%,增速分别低于上年同期13.0、15.5、25.8和12.6个百分点。

  (三)内需市场发展态势良好

  疫情的发生使得国内实体店铺受到较大冲击,网络零售渠道也因物流服务效率降低而有所放缓。随着我国疫情防控的有效推进,纺织品服装内需消费呈现温和复苏态势。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0年1~6月,全国限额以上单位服装鞋帽、针纺织品零售额5120亿元,同比下降19.6%,降幅较1~5月收窄3.9个百分点。纺织品服装的线上消费也有明显改善,1~6月,全国网上穿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减少2.9%,降幅较1~5月收窄3.9个百分点。2020年“618购物节”,京东、天猫累计下单金额分别为2692亿元、6982亿元,均创新纪录,其中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位列全网零售额第一。但由于纺织服装产品的耐用品属性,内需消费市场复苏感受明显不及吃、用类商品。限额以上单位服装鞋帽、针纺织品零售额同比增速分别低于同期粮油食品、日用品零售增速32.5个百分点和24.8个百分点;全国网上穿类商品零售额增速也分别低于同期吃、用类商品网上零售增速41.7个百分点和20.2个百分点。

  (四)上半年行业出口逆势回升

  我国纺织行业出口降幅逐步收窄。据海关快报数据,2020年1~6月,我国出口纺织品服装1251.9亿美元,同比增长3.2%,增速较一季度大幅提高20.9个百分点。其中,出口纺织品741.0亿美元,同比增长27.8%,出口服装510.8亿美元,同比下降19.4%,纺织品在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金额中所占比重提升至60%。

  口罩、防护服等防疫物资是出口改善的重要拉动力量。据《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数据,3月1日至5月31日,我国向全球200个国家和地区出口口罩706亿只。欧盟统计局数据显示,1~4月,欧盟27国从我国进口口罩47.6亿欧元,同比增长11.8倍;据美国海关、日本财务省数据资料显示,1~5月,美国、日本分别从我国进口口罩55.9亿美元、2678.4亿日元,同比分别增长4.7倍、1.6倍。我国占美国、日本口罩进口市场份额分别为89.2%和93.9%,行业充分满足了相关重点出口市场的防疫物资需求。

  从出口市场来看,海关数据显示,1~5月,我国对日本和欧盟出口纺织品服装同比分别增加18.8%和38%,对美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纺织品服装同比分别减少1.5%和15%。国际终端市场消费不振导致东盟等地对产业链中间产品的需求缩减,是我国对东盟出口下降的主要原因。

  (五)运行质效有所改善,但压力依然明显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0年1~6月,全国3.3万户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9260.7亿元,同比减少16.4%,降幅较一季度收窄9.0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731亿元,同比减少19%,降幅较一季度收窄25.2个百分点;营业收入利润率为3.8%,较一季度提升1.2个百分点。

  在防疫物资拉动下,产业用纺织品行业盈利水平大幅提升,1~6月,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16.3%,在全行业利润总额中占比提高至23.3%,营业收入利润率达到12.3%的较高水平。但纺织产业链大部分环节当前盈利压力依然较大,过半数环节利润降幅达到30%以上。受到原料价格大起大落、市场交易清淡、降价抢占订单等因素影响,化纤、棉纺行业效益恶化情况尤为明显,化纤行业利润同比下降41.9%,棉纺行业利润同比下降41.3%。

  纺织行业运行质量有所下降。1~6月,规模以上纺织企业亏损面达32.6%,较上年同期扩大11.4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同比增长50.2%。企业总资产周转率和产成品周转率分别为1.0次/年和10.6次/年,较上年同期分别放缓19.9%和25.0%。三费比例为7.3%,高于上年同期0.4个百分点。

  (六)行业投资信心仍然低迷

  企业普遍缺乏投资信心和能力,投资规模大幅萎缩。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推算,2020年1~6月,纺织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同比减少27.3%,增速较上年同期大幅放缓26个百分点。全产业链投资规模均呈下滑态势,纺织业、服装业和化纤业1~6月投资额同比分别减少22.4%、37.9%和16.9%,增速分别低于上年同期22.1、38.7和6.3个百分点。

  分地区看,中西部省份投资增长总体乏力,湖北、安徽和河南省1~6月服装业投资额同比分别大幅减少64.6%、45.5%和31.0%。而东部沿海省份投资也有分化表现,浙江省1~6月服装业和化纤业投资额分别实现11.4%和18.5%的正增长,但同期江苏、山东、广东省服装业投资额同比降幅达63.0%、49.7%和79.9%。

  总体看,行业运行恢复势头正在稳中向好。随着内需市场逐步回暖,行业的持续复苏是有基础、有条件的。

  二、2020年上半年中国纺联开展的主要工作

  疫情发生以来,中国纺联及其成员单位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统筹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部署,发挥自身优势,服务国家大局,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勇于担当责任,保障防疫物资充足供应

  面对疫情防控的严峻形势和防疫物资极度紧缺的现实问题,纺织行业全力以赴投身到防控疫情的战斗中来。中国纺联作为行业合力抗击疫情的关键“桥梁”,充分发挥组织优势和平台作用,全力保障防疫物资供应链畅通运转。在春节期间对重点骨干企业产能及库存开展摸底调查,协调组织产业力量,开展口罩、防护服等应急防控物资生产供给。相关工作有力保障了全国疫情防控的有效进行。

  疫情暴发初期,产业用纺织品协会第一时间组织力量,对口罩、防护服等相关骨干企业产能及库存开展摸底调查,建立了生产企业信息库,为政府决策和协调防疫物资提供了有力支持。产业用纺织品协会迅速动员、帮助重点企业提前恢复生产,并向全行业发出倡议,得到400多家会员企业积极响应。协会通过搭建产业链物资供应信息平台,积极协调有关方面,促进供需的精准对接,确保产业链高效运转。面对产能不足的现实困难,协会建议充分利用出口企业的产能,尽快扩大供给,同时帮助有条件的非医疗用纺织产品生产企业转型生产口罩等防疫物资。相关建议获得了有关部门的高度认可,也得到了广大企业的积极配合。

  针对疫情发展导致的上游原料紧缺问题,化纤协会迅速成立工作协调小组,协调上游原料企业加大生产力度,相关工作有效缓解了原料供需矛盾。服装协会、家纺协会、针织协会、棉纺协会等也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引导帮助一大批纺织、服装、家纺企业开展技术攻关、产线改造,购置相关设备,转产口罩、防护服等物资。企管协会、流通分会、产业集群工作委员会自正月初二开始,多渠道、多平台了解各地疫情防控和物资筹措情况,编制发布了《关于纺织服装专业市场抗击疫情保障经营安全的意见》,指导专业市场安全有序经营,共组织捐赠价值1.2亿元的各类物资,直接捐款5003万元,并协助筹措方舱医院物资4430件套家纺产品,得到国家联防联控指挥部表扬。行业协会和企业的主动担当、高效合作、积极作为,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做出了突出贡献。

  针对产品供给市场混乱和企业转产中的技术问题,行业协会积极开展标准制定和技术服务工作,规范引导防疫物资生产。例如,产业用纺织品协会快速组织各方力量,高效制定并发布了《儿童口罩技术规范》国家标准、《民用卫生口罩》团体标准,以及《熔喷法非织造布分类与标识要求指南》。联合会科技发展部开展疫情防控标准解读、防疫物资国内外标准技术指标比对、产业上下游标准信息交流、检测仪器计量校准等服务工作。这些工作和成果为企业生产合规防疫产品提供了及时引导和科学依据。

  面对此次疫情大考,中国纺织服装行业表现出了巨大的奉献精神与责任担当。广大企业和从业者以国家和人民利益为重,在疫情暴发之初即积极投入疫情防控,克服诸多困难,跑出了中国制造加速度,保障了防疫物资的充分供给。据不完全统计,国内纺织企业捐款捐物累积超过11亿元。行业的积极作为和突出贡献得到了中央、国务院及各部门领导的高度认同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二)推动复工复产,稳经济、促就业、保民生

  行业积极响应党和政府号召,在春节期间迅速返工,全力投入抗疫物资生产,是最早复工复产的行业。中国纺联于2月发布了《关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保障行业平稳运行的告行业书》,进一步动员行业企业复工复产。协会以积极行动有效推动了全产业链的协同重启与平稳运行。

  及时反馈行业复工复产动态,充分反映企业诉求。中国纺联通过线上调研方式持续对重点企业、重点产业集群、重点专业市场进行动态监测与分析,及时了解企业的复工复产情况。各专业协会及部门也结合自身工作,通过视频调研会、云端总裁会、基地企业实地调研评估等方式,有针对、有重点的调研各类企业,了解其面临的具体问题和障碍。疫情期间,协会相关部门每天向国家发改委、工信部有关司局报送行业复工复产进展情况,每周提交专题报告。同时,深入开展疫情对行业总体运行影响的评估,及时反馈政策诉求和合理建议,形成了《新冠肺炎疫情对纺织供应链的影响及政策建议》、《疫情对棉纺织企业影响情况报告》等专题报告。这些成果受到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有力支撑了政府决策。

  提供全方位、高效率的行业服务,保障复工复产顺利进行。一方面,做好口罩、防护服、消毒纸巾等全产业链的生产协调服务工作,促进产能充分释放,在保障全社会防疫物资供给的同时,满足企业自身在复工复产中的防疫需要。另一方面,各专业协会和部门依托自身专业和组织优势,对企业的复工复产给予了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强的指导性建议。通过帮扶企业建立严格的防疫管理制度、开展远程职业技能鉴定审核等工作,在确保疫情防控到位的前提下,助力企业快速重启。相关工作的开展为打通行业难点、堵点,畅通产业循环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行业共同努力下,4月初,全行业生产供给能力及产业链运行基本恢复正常,重点产业集群规下企业开工率达85%以上。行业的复工复产,有效保障了民生物资的充分供给和社会经济就业的基本稳定。此外,化纤协会、纺织人才交流中心与全国纺织类高等院校合作,举办多场线上应届毕业生校企招聘会,缓解了疫情下纺织化纤专业学生的就业压力。

  (三)强化企业帮扶,保市场主体、维护供应链稳定

  疫情使得市场需求骤然萎缩,贸易保护主义氛围持续强化。中国纺联积极采取多种措施,帮助企业应对订单减少、需求不足的困境,保障行业稳定发展。

  拓宽渠道,促进消费回补与潜力释放。疫情影响下,实体渠道受到巨大冲击。联合会创新服务模式,及时推出线上展会帮助企业畅通市场渠道,对接发展资源。家纺展云展会开幕当天吸引了近2万人在线观看,浏览量超过14万人次;服装服饰CHIC线上展完成47场商贸对接会、9场商业论坛等,1350家优质品牌以虚拟空间互动形式进行了产品展示;中国纤维流行趋势云发布全网同一时间段在线观看人数达70多万,纱线展云展累计访问量7万人次;跨国线上首展巴西GoTex展在6月成功举办。根据疫情防控的动态变化,联合会有序开展实体展会、线下对接活动等。7月举办了首届大湾区国际纺织服装服饰博览会,展会涵盖行业四大专业展会,展出面积近8万平方米,展商超过2000家。各行业协会也依托资源优势,组织形式多样的行业线下活动,促进了供应链上大中小企业的交流合作。

  强化国际交流合作,营造健康稳定的外部环境。为解决行业国际订单大幅减少,违约现象普遍增多的问题,联合会作为行业利益的代表,积极开展沟通协调,为行业争取更大空间。中国纺联代表行业与其他亚洲国家行业组织发表了关于疫情期间推动社会责任和负责任采购的联合声明,获得国际社会密切关注与积极回应,对国际品牌形成了有效压力;与外方保持线上对接,通过国际纺联董事会议视频会议、IWTO国际毛纺大会网络会议等活动发表行业倡议,传递行业声音;高度关注“美国涉疆法案”进展,积极推进中美行业对话,并与多个国际行业组织、重点国外品牌进行了积极沟通,争取全球利益相关方的理解与支持。

  反映行业诉求,帮助企业寻求政策支持。中国纺联立足行业发展实际,深入开展研究工作,强化对当前形势变化的动态研判与评估,客观反映行业发展中的痛点与难点问题。围绕稳就业、稳外贸、电子商务发展、产能和产业资本国际布局、美国涉疆法案对行业影响、行业科技创新和数字化转型、产业集群和产业转移等重点方向,形成一系列政策建议。同时,通过两会代表提案等渠道提出行业诉求,为行业健康发展争取更大的政策支持。

  (四)夯实产业基础能力,系统提升产业链发展水平

  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完善科技服务体系。持续做好科技发展规划,优化平台服务,推动行业的技术研究、技术开发与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通过现场和网络视频相结合的创新方式,上半年完成30余项科技项目的鉴定工作。开展科技发展相关研究。完成了中国科协、中国工程院委托项目,如“先进基础材料强国战略研究”课题纺织领域子课题等;首次汇编形成《我国纺织行业科技统计概况(2019)》。完成团体标准项目立项、审核、团体标准征求意见、公示等工作。

  提升产业时尚创新能力。研究发布色彩、纤维、纱线、面料、服装、家纺等流行趋势。推进人工智能与趋势研究的融合,基本完成人工智能服装款式、色彩、图案等识别模型。承担时尚与设计服务的国家重大项目。成立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组委会制服装备专家委员会,开展制服的设计征集和评审工作。品牌建设卓有成效。启动品牌竞争力评价工作,研究形成品牌竞争力评价三级指标体系。提升中国品牌的引领作用,编制《基于中华文化的当代礼仪着装指南》团体标准,创新着装设计,引导时尚消费。非遗工作扎实推进。推进2020年“锦绣中华”非遗服饰秀活动;完成《中国潮绣文化与技艺研究》的编写。

  提升绿色发展能力。推动企业绿色示范工作。组织企业申报工信部第五批绿色制造企业名单。征集并推出印染行业节能减排先进技术推荐目录,组织纺织行业节水型企业遴选工作。优化行业绿色服务体系。持续推进化学品管理、水管理项目,开展气候创新训练营线上活动。深化绿色发展与可持续研究。承担水利部、工信部等的纺织绿色发展相关研究课题。完善《纺织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等多项标准,申请立项了12项行业绿色标准。

  引导提升产品开发能力。中国纺联持续创新工作机制,不断完善从纤维、面料到服装、家纺、产业用纺织品的全产业链产品开发服务体系。扩大推荐与培育工作。开展了“2020年度十大类纺织创新产品”申报工作,确定了第二批中国纺织行业工业设计中心名单。强化产品开发指导。推进行业技术创新联盟、产品创新联盟的工作,提升服务水平。深化军民融合,加强军民两用材料与产品的开发。组织推荐4家企业参与“纺织行业军民两用技术和产品”遴选工作。

  推进产业集群升级。继续推进世界级产业集群申报与共建工作。吴江区盛泽镇成为“世界级产业集群先行区”共建试点;杭州市余杭区艺尚小镇、深圳市龙华区大浪时尚小镇成为“世界级时尚小镇”共建试点。推动产业扶贫与产业区域结构调整、产业高质量发展相衔接。强化对集群与园区工作的调研。启动多次“2020年春季全国纺织服装产业园区视频调研会”工作。

  推动产业链集约化发展。稳步推进产融合作。持续完善纺织产融合作重点企业数据库;更新了IPO企业名单专业协会打分标准,如期公布推荐名单。深入开展两化融合工作。积极推动5G、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在行业的应用,引导发展智能制造、创新电子商务模式。牵头组织《纺织行业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编制工作,完善纺织行业智能制造标准的顶层设计。持续推动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工业互联网平台试点培育工作。

  优化人才体系建设。开展“中国纺织行业年度创新人物评选活动”,2005年至今行业已推选出200多位创新人物,这些创新人物已成为引领行业创新发展的中坚力量。推进专业技能赛事工作。配合人社部开展第一届全国技能大赛的相关筹备工作,开展2019-2020年度创客中国纺织服装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开展行业教育服务工作。组织院校开展“新工科”项目申报,组建新一届全国纺织服装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开展优秀人才推举工作。启动纺织学术大奖、学术带头人、技术带头人、纺织青年科技奖的推荐与评选工作。

  (五)开展“十四五”规划研究,系统谋划行业发展

  中国纺联正式启动了《纺织工业“十四五”发展指导意见》研究与编制工作。聚焦纺织行业“科技、时尚、绿色”新定位,重点研判新形势下,纺织行业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组建了跨部门的研究团队,各项工作有条不紊推进。

  《纺织工业“十四五”发展指导意见》分为总报告层、重点问题层和专业领域层,覆盖了全产业链各环节,包含了“十四五”时期影响纺织行业发展的重要领域。总报告层面以“1+3”的体例呈现,分为综合篇、科技篇、时尚篇与绿色篇。重点问题层面围绕着国内区域布局优化和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纺织行业国际化发展、大宗纤维原料供给和需求预测、纺织服装人才培育体系、工业互联网与纺织产业、纺织行业产融合作展开研究。在专业领域层面,立足整体性和全面性,研究与编制棉纺、化纤、毛纺、麻纺、丝绸、印染、针织、家纺、长丝织造、产业用纺织品、纺织机械、服装行业等12个细分行业的“十四五”规划。目前,第一稿研究成果已完成,总计30余万字,各课题组根据综合组的反馈意见正在进行内容修改与材料补充。

  同时,中国纺联还积极协助地方政府、产业园区与重点企业开展“十四五”发展规划研究与编制工作。《南通市家纺产业协同发展规划(2020-2030年)》已完成验收并发布;完成了《重庆时尚产业发展路径研究》、《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岔河镇纺织产业规划》、《荆州岑河金色童年小镇童装产业规划(2020-2030)》研究初稿;正在开展四川三台县高端纺织功能区规划编制等工作。协会通过给出专业的建议,更好地支持引导地方产业升级,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

  (六)强化自身建设,平台服务能力在疫情中得到淬炼

  党建工作成效显著。党建工作是行业协会形成战斗力的重要政治保障。中国纺联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新时代党建工作的决策部署,坚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的行业服务。不断加强党员干部队伍的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持续提升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整个疫情期间,中国纺联广大干部职工,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投身疫情防控和行业服务工作,不计得失、任劳任怨,各项工作得以有序开展。充分体现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行业人的责任担当。

  机构建设与服务能力稳步提升。组织建设是协会服务能力提升的重要保障。根据新时代行业服务机构的发展需要,中国纺联不断完善自身建设。各专业协会加快完善规章制度,运营管理更加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积极组织员工培训活动,员工工作能力和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内部培训常态化工作机制初步建立。部分专业协会换届工作正在有序开展,协会与行政机关的脱钩工作稳步推进。面对疫情冲击,协会积极推进公共服务线上化,以新形式、新渠道赋能产业。围绕色彩、标准、产品开发、品牌管理等领域,各专业协会开展了一系列线上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活动。

  统计与研究工作不断强化。协会持续监测采集重点产业集群、纺织企业的数据信息,定期发布行业数据报告;强化数据分析,完成了2019年度、2020年一季度和二季度行业景气指数研究工作。专题研究持续深化。2020年以来,中国纺联围绕行业发展、科技创新、工业文化、绿色发展、国际化布局等方向开展了专题研究,形成了一批成果,如《2019/2020中国纺织工业发展报告》、《我国纺织行业科技统计概况(2019)》、《新形势下纺织行业“走出去”重大问题研究》等。统计与研究工作,有力支持了政府决策、产业发展和企业运营。

  宣传工作取得良好效果。行业媒体充分发挥舆论宣传的导向作用,综合运用各类宣传渠道,及时报道行业动态、传播行业正能量。持续跟踪报道产业集群、专业市场、生产企业复工复产和生产运营情况;宣传推广行业企业在疫情防控中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宣传行业价值、弘扬正能量;及时准确解读国家各类优惠支持政策,宣传推广优秀企业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帮助企业应对困难和挑战。

  三、新形势下新商业文明的新特征与新变化

  新技术革命推动下,全球产业发展的要素资源与动力系统正在发生趋势性变化。以追寻社会价值为核心,以开放经济、技术经济、数字经济、绿色经济为特征的新商业文明正在形成。疫情的发生更是加快了新商业文明的步伐。

  (一)新商业文明是开放经济的文明

  当前,全球产业链与创新链、资源要素与基础设施已深度连接在一起,全球化的参与主体更加广泛、组织形式更加多元、合作程度更加深化。

  1、价值链深度合作是世界经济保持增长的重要原因

  麦肯锡2019年研究报告显示,过去10年间,商品、服务、金融、人员和数据流动将全球GDP提升了大约10%。技术的发展使得经济系统变得空前复杂。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提供自己所需要的所有商品和服务,没有哪家企业能够真正独立于全球分工体系之外。以光刻机巨头阿斯麦(AMSL)为例,其EUV光刻机中有8万多个精密零件来自全球40多个国家。全球最成功的企业无一不是跨国公司,企业只有融入全球化的大潮,适应全球化的变化,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

  2、价值链作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模式正发生深刻调整

  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正在打破原有的国际分工格局、贸易格局和利益格局,从生产到贸易都呈现出区域化、多极化的特征。全球区域和双边贸易协定快速增长。今年以来,中国与柬埔寨完成自由贸易协定谈判;欧盟理事会授权正式签署中欧地理标志协定;越南与欧盟自贸协定8月1日生效;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将在年内达成。力量对比的改变与区域合作的深化正在重塑全球产业版图。

  3、新技术的发展使得世界经济更加平坦

  产业资源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在世界范围内流动,企业快速更迭,产业向着集约化的方向加快发展。如安踏集团通过收购FILA、始祖鸟母公司Amer等,已经成长为全球第三大体育用品集团;Lululemon收购居家健身设备制造商Mirror,成功打造在线健身社群新生态。当前疫情加速了行业洗牌,J.Crew、Brooks Brothers等产业巨头相继破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警告称,今年全球中小企业的破产率可能增长两倍。这在某种程度上,也为企业在全球范围整合优质资源创造了条件。比如安踏通过开放供应链信息平台,吸引全球优质供应商加入。以全球化视野进行全球化运营正成为企业发展的内在要求。

  (二)新商业文明是技术经济的文明

  新一轮科技革命蓬勃兴起,以智能、绿色、泛在为特征,技术创新正以平台化、集聚化、融合化的方式涌现。主导技术群落的更替迭代深刻改变着产品服务的价值构成,重塑着产业发展方式和组织边界。此次全球疫情的蔓延,更使得科技的战略价值与地位充分彰显。科技已成为影响全球产业治理与企业决策的关键要素,是重塑产业格局的核心变量。

  1、科技创新决定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质量

  技术的融合与融入不断丰富着产品和服务的内涵。随着基因工程、高分子合成改性技术、纳米技术、微电子技术等诸多学科和技术的综合应用,纤维材料正向着多结构、多功能、超性能、智能化和绿色化方向发展。纤维材料的突破创新与产业化技术的协同发展,使得纺织品服装功能日益丰富和价值更为多元。如智能可穿戴产品,技术的发展赋予了产品智能定位、智能监测、智能交互、智能调节等功能。

  2、科技创新确立产业链水平

  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基础装备、基础软件等领域的突破发展,归根结底在于关键技术的突破。技术创新是产业链控制力的关键要素,是产业链转型升级的根本支撑和动力之源。技术的发展和更替,能够带来关键生产要素的改变和生产方式的变革,从而带来设计、研发、生产、服务等各环节成本结构的改变。比如3D打印技术可以突破传统产品生产中的形状、材料、层次、功能等限制,改变工艺流程,从而带来新的产业效率。

  3、科技创新重塑产业发展生态

  以技术和产品的投入产出为纽带,产业间的链接更为紧密、产业边界愈发模糊。比如,纺织品服装行业已经突破原有领域,持续向医疗与卫生、生态与环保、安全与防护、基础设施与航空航天等领域延伸。特别是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融合,正带来整个产业生态的改变。行业企业已经开始由提供产品向提供体验转变,从生产制造向服务制造转变,从提供设备向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转变。企业间的竞争也开始更多表现为产业生态间的竞争。

  围绕技术创新的国际竞争日益激烈,中美“科技脱钩”的风险正在加大。近期,美国再次强化了对我国的技术封锁和出口管制,停止部分软件使用许可、打压华为等科技企业、阻碍国际间的科技合作与人员交流。加强科技创新,减少卡脖子项目,实现自主可控,是行业的重要方向。

  (三)新商业文明是数字经济的文明

  数字经济是当今世界经济技术变轨的大趋势。中国信通院报告显示,其跟踪的47个国家2018年数字经济总规模超过30.2万亿美元,占GDP比重高达40.3%,而这些国家产业数字化占数字经济比重均超过50%。以云网边端为基础设施,以数据为关键生产要素,实体与信息深度融合的新发展范式正在形成。全球市值最高的十家公司中,20年前没有一家数字型平台企业,10年前仅有微软1家,2020年已有7家。更多的中小企业借助信息技术实现了全球化发展。

  产业资源组织方式与市场连接方式正在三个方面发生深刻调整。

  1、更加柔性的供给体系

  以智能装备和工业互联网为核心,生产领域的物理系统和信息系统正在加速融合。2018年,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生产设备数字化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数字化设备联网率分别达到45.9%,48.7%,39.4%。互联制造、服务制造、个性定制深入发展,产品供给更加柔性也更加多元。据统计,2018年中国制造业开展服务型制造、个性化定制的企业比例分别达到24.7%和7.6%。比如,酷特智能的C2M模式,实现了以规模化的方式制造个性化产品;万事利利用AI技术能够为全球每个人设计1万条不重复的丝巾。数据驱动使得供应链更加柔性、更加精益、更加敏捷。比如伊芙丽通过数字技术的应用和系统的集成,实现了商品全链路的数据化运营,有效提升了运营效率。

  2、更加充分的市场链接

  数字经济是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网络效应、长尾效应的高度统一。交易数字化是集中体现。从市场规模看,数字经济推动了全球、全域的市场联通。2018年,全球跨境电商B2C的市场规模就达到了6750亿美元;中国2019年纺织服装行业电子商务交易总额为6.69万亿元;其中服装家纺网络零售额为1.67万亿元。从市场深度看,数字经济使企业能够实现更加深入的触达、更加直接的交互、更加高效的转化和更加精细的服务。依托大数据等技术,企业可以精准勾勒用户画像,获取消费需求,实现供需的精准匹配。以交易数字化为基础,线上线下渠道充分融合,平台经济、社群经济、直播经济、共享经济等新业态持续涌现。

  3、更加高效的资源协同

  信息技术正在引发组织形态、业务流程、运行机制的深刻变革。数据驱动下,企业管理幅度不断增加,组织结构向着更为网络化、扁平化、更具协作性、敏捷性的方向发展。人工智能等技术使得企业的管理决策从直觉端向理性端推动。数字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产业的资源束缚,市场和企业之间深度连通,产业效率的获得从内部延展到了外部。企业能以更快速度、在更大范围、以更大规模实现资源要素的集聚。构建具有系统效率的共生关系,成为实现协同价值、提升产业能级的关键。

  (四)新商业文明是绿色经济的文明

  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20年全球风险报告》显示,未来10年的全球五大风险全部与环境相关。今年以来,新冠疫情的全球蔓延、气候异常的深刻影响,使得公众开始更多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全球范围内关于“绿色刺激”和“绿色复苏”的呼声越来越高。发展绿色经济是时代的潮流。

  1、从消费偏好看,绿色环保正成为重要消费选择

  《2019中国可持续消费研究报告》显示,七成以上的受访者已具有绿色消费意识。消费者不仅关心产品品质,也开始重视产品生产过程的环保性,使用过程的健康性以及后续废弃处理的环境友好性。消费意愿与消费习惯的的变化,使得绿色环保产品的市场空间在不断拓展。

  2、从政策选择看,各国普遍强化绿色政策与法规制定

  2019年12月,欧盟委员会公布了“欧洲绿色协议”,应对气候变化、推动可持续发展。今年5月27日,欧盟委员会宣布了总额为7500亿欧元的“欧盟下一代”复苏计划和2021-2027年1.1万亿欧元的强化版中期预算提案,聚焦绿色发展和数字转型。中国今年年初发布了《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指导意见》,全面推动依法实行排污许可管理制度,推进生产服务绿色化,提高治污能力和水平。政策要求趋严趋高,内容深化细化、支持更强更实,正倒逼产业绿色转型。

  3、从投资倾向看,环境、社会与治理成为决策必选项

  明晟公司(MSCI)的研究显示上市公司的ESG(环境、社会与治理)表现成为市场投资价值的重要维度。注重ESG投资的公司业绩跟大市相比更具优势,社会责任表现不佳的上市公司则融资成本更高。国内资本市场也在强化上市公司披露环境和社会责任信息的要求。全球绿色金融市场规模也不断扩大,产品服务创新不断涌现。

  4、从技术趋势看,绿色、循环、低碳是新的重要方向

  从绿色材料、绿色能源、绿色制造到循环回收,绿色技术正深度整合于产业链、价值链各环节和产品服务的整个生命周期,成为突破资源环境瓶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在纺织行业,绿色纤维制备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绿色印染技术、纤维回收技术的飞速发展与产业应用不断深化,推动着全产业链的绿色化进程。

  需求的倒逼、政策的引导、资本的催化、技术的落地,使得绿色经济正在加速纳入企业的战略体系、生产体系、创新体系和价值体系。如INDITEX、UNIQLO、H&M等快时尚品牌都将可持续发展作为企业的长期战略;兰精集团立足绿色理念,积极开发绿色环保产品与工艺等。

  对于企业来说,只有适应新的文明,才能实现更好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7月21日在企业家座谈会上指出,“要在爱国、创新、诚信、社会责任和国际视野等方面不断提升自己,努力成为新时代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这为我们适应新的商业文明指明了方向。

  我们要以满足人类美好需要为出发点,在新技术的融合应用中,实现能力升级和价值创造;我们要以推动共同价值最大化为出发点,不断突破传统业务空间,在竞合中实现共同成长;我们要以履行更为广泛的社会责任为出发点,推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四、下阶段中国纺联计划开展的主要工作

  面向未来,我们要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待当前形势,准确把握新商业文明的特征,从矛盾中找规律,在危机中寻转机。以新思维指导新作为,在新起点开启新征程。

  (一)树立战略思维,以产业规划引领未来发展

  “国民经济传统支柱产业、重要的民生产业和创造国际化新优势的产业”是十三五时期中国纺织工业的产业定位。以此为发展原点,行业实现了质的飞跃,纺织强国目标已基本实现。中国即将进入“十四五”时期,这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在新的历史坐标系中,在新的产业基础上,需要对行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贡献与地位进行新的思考。

  第一,纺织行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庞大的就业容量、强大的创汇能力、持续的产业创新,使得纺织服装产业在稳增长、促就业、惠民生、防风险中发挥着建设性作用。以人本责任、环境责任、市场责任为核心,行业的社会责任实践缔造着新时代的商业文明与生态文明。

  第二,纺织行业是美好生活和文化自信的引领产业。纺织产品是文化传统和时尚潮流的载体,是科技创新与设计创意的综合,体现着生产、生活、生态的发展美学。随着功能、性能的提升,纺织产品应用领域由家居服用向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延伸。产业在美化生活、保障健康中的作用不可替代。

  第三,纺织行业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先导产业。从产品设计、原料供应到加工生产和消费流通,纺织行业各环节具备高度的国际性,是全球价值链合作和产业转移的重要组成。以优质产品、优势产能为载体,行业在开放发展中为各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福祉。

  面向未来,谋好篇才能开好局。开展《纺织工业“十四五”发展指导意见》研究,理清行业的定位与方向,做好下一阶段全行业、各细分领域与重点区域、各主要市场主体的发展规划是今年的一项重要工作。中国纺联及成员单位将树立全国一盘棋思想,做好产业调研与形势研判,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对行业定位与作用予以新的认定,明确发展方向、改变社会认知、营造良好生态,引导产业实践。帮助行业找到谋大局、开新局的发力点和突破口。

  在“十三五”与“十四五”转换的重要节点,在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中国纺联倡导全行业开展全方位、多层次面向未来的规划研究,即:全行业、各专业领域和重点工作领域的“十四五”发展指导意见,各产业集群、产业园区的“十四五”发展规划,骨干企业和重点专业市场的“十四五”发展规划。

  (二)树立底线思维,保障产业生态安全

  畅通产业循环,维护产业链安全。疫情之下,全球贸易的急剧萎缩使得原已深受贸易保护主义之害的全球纺织供应链更加脆弱。对此,中国纺联将协助各级政府部门继续加大对行业贸易的引导与服务力度,帮助企业渡过难关,避免出现企业大面积关停的情况。帮扶有需要的外贸企业破解内销难题,稳住外贸基本盘。进一步梳理产业链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做好“强链”、“提链”工作,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在化解产业链风险的同时,联合会也将积极开展风险防范工作,从多维度保障产业安全。科学引导企业生产力布局,平衡好产业国内发展与国际转移之间的关系,避免一些领域过早过快地出现产业空心化;加强衍生风险的预防,防止国际资本异常流动对产业稳定造成冲击。

  强化科技创新,保障科技安全。在当前中美关系紧张,“科技脱钩”风险加大的背景下,加快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科技竞争力已刻不容缓。中国纺联将强化行业科技创新服务工作,补短板、强弱项,推动行业基础研究、原始创新、集成创新的发展。围绕国家和行业重大需求,积极推动高性能纤维材料、下游高端产业用制成品及配套装备等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保障产业发展的自主可控。完善行业技术创新体系。推进行业技术创新中心、工业设计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发展。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和产业化水平,实现科技创新与行业发展的高效衔接。积极推进产业的全球创新合作。强化与国外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

  (三)树立辩证思维,在全局中把握行业发展方向

  平衡好危机与转机的关系。“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此次疫情对行业发展造成了巨大冲击,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为行业发展带来机遇。疫情使得行业在稳就业、保民生中的战略价值得到充分展现。当前,国家对产业的重视和支持力度都在显著提升,协会前期提出的一些政策建议正在加速落地。如产业用纺织品在经济统计中的分类问题,应急产业用纺织品、医疗卫生用纺织品等领域的标准体系建设等均在加快落实;政府正在加大对体现中国现代风貌的礼仪服装、校服等产品的支持力度。一些重点合作项目也在有序开展。行业军民融合工作、冬奥会、冬残奥会相关服饰设计工作深入推进。

  平衡好制造与服务的关系。制造环节是产业创新与价值实现的中枢。要进一步巩固制造的核心地位,避免脱实向虚。引导企业专注本业、强化实业精神,帮助企业持续推进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工艺创新、装备创新,不断提升供给的质量与能力。同时要深化两业融合,充分发挥服务业对行业价值的提升作用。强化文化创意、时尚要素的引领作用,提升设计对全产业链的服务能力;引导企业加快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融合发展,加强行业与企业工业互联网建设,通过创新商业模式、优化生产组织和运营管理,实现由单一制造型经济向制造型经济、服务型经济等多元共生转型;加强与银行证券行业的交流沟通,提高金融体系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使其成为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平衡好责任与价值的关系。从全球看,企业社会责任正全面纳入行业的生产体系、价值体系和创新体系。联合会将继续积极推进行业责任建设,提升企业对经济、社会和生态发展的贡献度。持续丰富行业社会责任的工具和方法。聚焦行业绿色发展,强化清洁生产和绿色创新,打造行业绿色供应链,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建设纺织行业绿色发展服务平台、推广“气候创新2030行动”等工作,不断提升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并积极谋划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等重要平台上推介中国优秀产业集群、优秀品牌企业、优秀制造企业,让国际社会更深刻认知中国纺织服装行业所践行的社会责任。推进诚信体系建设,提升行业企业的法治意识、契约精神、守约观念,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使各方的利益和诉求都得到良好实现。深化社会责任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意义,特别是在美国通过“涉疆”法案的背景下,加大社会责任建设力度,可以有力增进全球利益相关方的理解与支持。

  (四)树立系统思维,以内需为基点形成产业新循环

  新形势下,行业发展应该立足国内市场的开放型经济,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充分利用内需市场与全球市场之间的关联关系。一方面,更好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对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正向作用,以国内消费升级带动产业升级和贸易升级。另一方面,更好发挥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需求差异化、多层级的特征,以需求为导向带动多元化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在形成抗击重大灾情疫情物资储备、推动鼓励国内消费政策等方面,行业还要做出进一步努力。

  深挖内需潜力,推动行业形成基于超大规模市场的国际竞争优势。帮助企业开拓国内市场,对冲当前外需不足的冲击。以需求带动供给升级,促进行业形成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网络效应。一是优化展会服务。结合疫情防控情况,有序开展会展活动。积极筹备下半年的家纺展、产业用纺织品展和秋季联展的实体展会,同时完善丰富线上展会功能;二是促进专业市场转型升级。引导专业市场数字化、智慧化、品牌化发展,推动线上线下市场融合;三是引导产业投资。为企业智能制造、扩能转产、区域转移相关的投资对接资源、创造便利条件。在供给与需求的结合点处发力,以投资驱动产业供需的正反馈;四是帮助企业开拓市场新空间。引导企业适应国内消费升级、消费市场下沉等趋势,支持行业社交电商、直播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可以探讨设立纺织服装行业的专属消费节,以行业大事带动行业消费。

  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为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注入新活力。积极推动行业扩大开放,促进产业优进优出。做好国际形势研判。深入研究中美经贸摩擦、疫情常态化下行业贸易与投资发展等重要课题,为行业国际化发展决策提供支持。深化行业对外交流。积极开展行业外交,借助国际纺联等平台不断深化全球产业交流,增进共识;促进产业国际合作,开拓多元化市场。鼓励和引导企业通过并购、控股、战略投资等多种方式整合国际资源,实现优化配置。

  (五)树立质量思维,综合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推动行业供给体系建设。提升产业基础能力,促进人才结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产能结构调整。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以今年即将开展的全国纺织劳动模范评选为契机,让优秀纺织科技工作者、教育工作者、企业家、设计师、工匠、基层政府与行业组织工作人员,成为人人崇敬的楷模和行业靓丽的名片;强化科技创新,推动新型纤维、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等的研发与应用,加快行业创新体系建设,促进行业科技成果转化;以“大师、大牌、大事”为抓手,推动趋势研究、设计能力和品牌建设,大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纺织工业文化,持续推进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化和市场化发展;强化行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充分激发产业的规模优势与体系优势,配合工信部等部门工作,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纺织服装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微企业,提升供应链水平,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推动行业数字经济发展。推动行业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快发展行业级、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和大数据中心。围绕智能化装备、智能化运营、智能化产品、智能化服务强化应用创新,推进产业组织方式与市场连接方式的数字化转型。大力发展互联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等制造新模式,打造智慧化、柔性化供应链。进一步提升电子商务在行业应用的广度和深度,培育直播经济、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社群经济等新业态、新场景。

  推动行业集群经济发展。深化集群培育、跟踪、服务工作。对接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推动区域产业集群化发展。强化纺织产业在相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贡献作用。加快世界级先进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建设,培育具有时代性、前瞻性、引领性的新兴产业集群。打造以大型企业、跨国公司、龙头企业为主体的产业集群,优化集群企业结构。

  “施为欲似千钧弩,磨砺当如百炼金。”尽管当前外部形势空前复杂、挑战异常艰巨,但整体看,行业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让我们以恒心创恒业,立足中国市场,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新功,为行业“十四五”时期的发展开新局!

来源:中国纺联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