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本会动态 > 正文
 

劳动最光荣 致敬最美奋斗者 全国纺织工业先进集体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隆重举行

 
分享到:

  

   为表彰近年来涌现出来的全国纺织工业先进集体、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激励动员2000万纺织人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推动纺织强国建设再出发,以实际行动和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7月12日,全国纺织工业先进集体、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隆重举行。

  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顾秀莲(视频讲话),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郝建秀(发来贺信),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表彰奖励办公室主任刘丽军,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司长何亚琼,国资委行业协会商会党建工作局副局长宋光兰,中国财贸轻纺烟草工会副主席彭艺,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孙瑞哲,原会长杜钰洲、王天凯,秘书长夏令敏,党委副书记陈伟康,纪委书记王久新,副会长徐迎新、陈大鹏、李陵申、端小平、杨兆华及北京时尚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顾伟达等有关领导和嘉宾出席了表彰大会。此外,中国纺联党委委员,各部门、各成员单位主要负责人;全国纺织劳模评选表彰办公室有关领导;以及来自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国资委、总工会、纺织服装行业协会相关领导;受表彰的全国纺织工业先进集体、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以及有关方面代表和新闻媒体出席等参加了本次活动。
  纺织工业有着评选劳模、学习劳模、争当劳模、关爱劳模的光荣传统。全国纺织劳模评选表彰每五年开展一次,是集政治性、政策性、行业性很强的一项系统工程。评选工作量大、涉及面广、周期长、程序多,严格执行“两审三公示”程序,历经一年多,最终以高标准、高质量完成了各项工作。
  此次表彰大会采用主会场+分会场视频会议形式,主会场设在北京,并在中国纺联和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有关地区共设立81个分会场,近1800人出席大会。大会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党委副书记陈伟康主持。
 
  表彰大会在庄严的国歌声中隆重开幕。
  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顾秀莲以视频方式发表讲话。她在讲话中指出,此次劳模评选表彰,必将激发出全体纺织劳模新的聪明才智和创新活力,为“十四五”期间在高起点上推动行业更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对于在全行业营造“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新风,促进纺织工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顾秀莲强调,今年将召开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要保持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纺织行业发展要做出更好贡献。她希望纺织行业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宣扬劳模先进事迹,讲好劳模故事,让更多的人了解纺织劳模,尊重纺织劳模,学习纺织劳模,争当纺织劳模。
  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郝建秀向大会发来《贺信》。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秘书长夏令敏宣读《贺信》。郝建秀在《贺信》中指出,高度重视劳动模范工作是纺织行业的光荣传统。纺织工业每一个发展时期都涌现出众多先进集体、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正是这些先进典型的带动和示范作用,极大推动了纺织工业先进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郝建秀在《贺信》中寄予厚望,她希望纺织行业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的发展理念和决策部署,继续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凝聚行业力量,开拓创新,拼搏实干,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征程中创造新的纺织辉煌!
  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司长何亚琼致辞时首先向获奖的全国纺织工业先进集体、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示祝贺。他强调,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时代旋律。纺织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行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长期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2000万纺织人始终站在时代的最前面,艰苦奋斗,锐意进取,为经济社会稳定和行业发展建立了卓越的功勋。他指出,“矢志报国、创新卓越、协同共赢、勤劳自强”的纺织工业精神,是2000万纺织人精神财富和时代风貌。郝建秀、赵梦桃、邓建军这些劳模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纺织人,他们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身体力行,是全行业学习的榜样,我们要见贤思齐。相信在这些时代先锋的带动和示范作用下,一定会推动纺织工业高质量发展,引领全行业在新的迈向纺织强国的征程中不断建功立业。
  国资委行业协会商会党建工作局副局长宋光兰致辞时表示,表彰劳动模范、弘扬劳模精神是纺织行业的光荣传统。长期以来,纺织行业先后涌现出郝建秀、赵梦桃、邓建军等劳动模范,为全行业乃至全社会树立了榜样。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自成立以来,以服务纺织、造福民生为宗旨,积极发挥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在协助政府部门推动行业发展中做了大量颇有成效的工作,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今后的工作,她提出三点希望:第一要弘扬劳动精神,发挥劳模作用。第二要强化人才意识,筑牢可持续发展智力支撑。第三要加强党建引领、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提升文化软实力。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表彰奖励办公室主任刘丽军宣读《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关于表彰全国纺织工业先进集体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决定》(人社部发〔2021〕93号)。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决定,授予《时尚北京》杂志编辑部等100个单位“全国纺织工业先进集体”称号,授予罗书娟等322名同志、追授楼宝良等2名同志“全国纺织工业劳动模范”称号,授予魏拥军等24名同志“全国纺织工业先进工作者”称号(名单详见:表彰先进,弘扬正气!全国纺织工业先进集体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名单发布!)。被授予“全国纺织工业劳动模范”、“全国纺织工业先进工作者”称号的人员享受省部级表彰奖励获得者待遇。刘丽军希望,受到表彰的全国纺织工业先进集体、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不忘初心、珍惜荣誉、发扬成绩、再接再厉,更好地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取得更大的业绩。
  在热烈的气氛中,全国纺织工业先进集体、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代表胸佩红花、肩披绶带,依次登台。孙瑞哲、刘丽军、杜钰洲、王天凯向获得荣誉的代表颁发奖牌、奖章和荣誉证书。
  会上,全国纺织工业劳动模范(一线员工代表)、德州恒丰纺织有限公司细纱车间操作员卢艳慧,全国纺织工业劳动模范(管理科技人员代表)、上海市龙头进出口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朱海虹,全国纺织工业劳动模范(企业负责人代表)、北京方圣时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涛,全国纺织先进工作者代表、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大浪时尚小镇党委副书记、建设管理中心主任曹宇昕,全国纺织工业先进集体代表、常熟服装城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夏明宝作为代表进行了交流发言。他们号召全国纺织行业广大劳动者,立足本职、勤于创造、勇于奋斗、乐于奉献,用智慧和汗水为推动纺织强国建设和高质量发展建功立业。
  中国纺联副会长徐迎新宣读了《关于授予全国纺织行业优秀集体和优秀个人的决定》(中国纺联〔2022〕22号)。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全国纺织劳模评选表彰办公室决定,授予秦皇岛康博四零标志服装有限公司技术研发中心等15个单位“全国纺织行业优秀集体”称号,授予保定澳森制衣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周艳成等43位同志“全国纺织行业优秀个人”称号。
  全国纺织劳模评选表彰办公室副主任、中国纺织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会长邢冠蕾宣读了《关于通报表扬全国纺织劳模评选工作优秀组织单位的决定》(中国纺联〔2022〕21 号)。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全国纺织劳模评选表彰办公室决定对北京市纺织劳模评选领导小组等15个领导小组进行通报表扬,并授予“全国纺织劳模评选工作优秀组织单位”称号。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孙瑞哲发表题为《劳动创造锦绣事业,奋斗编织美好世界》的主旨讲话,并代表中国纺联向获得表彰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表示热烈祝贺。他指出,70余年来,一代代纺织人,挥洒热血与汗水、贡献智慧与力量、用辛勤劳动书写着事业辉煌与人生传奇,创造着时代价值与社会财富,以锦绣事业服务于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正是以劳模为代表的一代代纺织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奋进、甘于奉献,成就了中国纺织工业“衣被天下”的格局与气势。
  孙瑞哲强调,在纺织强国目标基本达成的基础上,行业已经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要攀登新的高度,需要以人为本,从人出发。当前,我国劳动力规模与结构的变化正在对产业发展产生长周期、全方位和系统性的影响,对此全行业要靠前发力,把握主动,与时俱进,顺应新时期劳动者队伍结构性、趋势性变化。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关键在人才。孙瑞哲指出,全行业要以此次表彰大会召开为契机,牢牢把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的时代主题,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努力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宏大的纺织产业工人队伍。第一,要坚定立场,以党的领导指引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正确方向;第二,要以点带面,以选树先进培养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良好氛围;第三,要务实创新,以能力建设完善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培养体系;第四,要以人为本,以责任建设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价值目标。
  孙瑞哲强调,劳动创造幸福,实干成就伟业。让我们以实业兴国的爱国精神,务实创新的科学精神,协同发展的团结精神,人才为先的人本精神,守正创新、开拓进取,献身锦绣事业,做最美奋斗者,以更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本次表彰全国纺织工业先进集体100个,包括一线集体(班组、车间)62个,占先进集体62%。表彰全国纺织工业劳动模范324人,包括一线职工187人,占劳动模范57.7%;企业负责人77人,占劳动模范23.8%;管理人员、科技人员60人,占劳动模范18.5%。表彰全国纺织工业先进工作者24人,主体来自各地纺织工业主管部门和纺织服装协会基层的处级以下同志。
  表彰大会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主办,全国纺织劳模评选表彰办公室、中国纺织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承办,海澜集团有限公司支持。
  来源:《纺织服装周刊》、《中国纺织》、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