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品牌文化 > 正文
 

丝路无处不飞歌——吉林化纤的逆势崛起之路(上)

 
分享到:
 
  从解决东北人民穿衣问题的短纤小厂,逐渐发展为我国最大的腈纶和最优质的人造丝生产基地,吉林化纤的辉煌,曾经令走在大街上的吉纤人,为自己这身蓝色工作服而倍感自豪。

  时代变迁,在经济危机、市场低迷、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等因素的夹击下,吉林化纤一度跌入发展低谷。持续亏损运行,让这个老牌国有企业失去了往日的风采。

  市场低迷,企业发展的出路在哪?“曲线”下行,如何逆势上扬?

  2013年注定是吉林化纤发展史上不平凡的一年。

  这一年,新一届领导班子成立;这一年,吉林化纤,以“变”应“变”,在国企改革的发展轨迹上画出了精彩且浓重的线条。

  丝路无处不飞歌,吉纤人唱出了以“变”为主旋律的改革新曲。

  布局之“变” 融通血脉

  变是为了追求更好地发展。吉纤怎么干?摆在新一届领导班子面前的牌局,似乎陷入了僵局。

  无路可走,就必须重新洗牌。

  2013年,吉林化纤两条有着50年历史的短纤生产线,从吉林“变”到了河北。这是吉林化纤优化企业结构,整合资源的开篇之作。

  短纤是吉林化纤赖以起家的产品,有着数十年的生产历史。但是,这种产品的原料来自南方,市场也在南方,而生产却在吉林。大进大出的运输,拉高了产品成本。

  3万多吨短纤生产线的移植,使原料和产品运输距离缩短了2000公里,本已无利的短纤在河北子公司形成了新的利润增长点。

  “我们要放下国企的架子,撇掉曾经的光环,理性地看待市场,并随着市场的大势重新进行产业布局。”吉林化纤集团董事长宋德武对企业的“再布局”信心满满,“事实证明,尊重市场,市场也给了我们极大的回报。”

  将产品的市场、生产、技术整合,单一产品生产企业的发展空间大了、定位也更明确。“长丝北上、短纤南下、原料西进、终端东拓”——吉林化纤全局发展的思路越发清晰

  河北发挥地域优势,做纤纱一体化;湖南发挥资源优势,做竹棉一体化;吉林集中在人造丝、腈纶和碳纤维上,做细做精……资源重组,盘活全局。

  牌洗好了,不能让筹码捉襟见肘,重振化纤必须强化资本这条线。

  在宋德武眼里,最理想的企业应该做到“资产最大限度得到利用,资金最快速度得到周转,资本最大力度得到整合”。如何解决资金渠道单一的问题,就一个字——“变”。

  从单一的资金渠道,转向资本市场寻找资金。对企业资产进行市场化价值管理和运作,提高企业资本的流动性和运营效率,为升级转型提供有力支撑。

  “强化资本这条线,不仅系着企业的现在,还系着企业的将来。”宋德武说。

  在“市场竞争最激烈、生存处境最艰难”时期,吉林化纤调整产权关系,使企业减负;推进A股增发,实现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以最低的成本拿到资金;充分利用吉林化纤的A股和碳谷公司的“新三板”融资平台,推进资产证券化、证券市场化、市场多元化,通过增发实现新增项目资产市场化,并通过合资合作、股权调整、存量盘活、政策争取等多渠道解决融资问题。

  “这条路,吉林化纤走得很辛苦,但不这么走,吉林化纤就无路可走。我们从事的行业是典型的传统产业,在新经济时代要求下,市场引领企业转型升级是一条必由之路。”吉林化纤党委书记刘宏伟如是说。

  产品之“变” 创新领跑

  要企业活起来,一定离不开企业发展的核心——产品,而一个企业的转型发展必然要依托产品的不断升级和创新。

  “人无我有,人有我精,这样我们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在吉林化纤长丝七车间,42台纺丝机轰鸣作响,每条长达51米的生产线飞速运转。人造丝生产线上的火热气氛丝毫不输给外面的烈日炎炎。库房里一卷卷的白丝正有序地打包、装箱,准备运往欧洲。

  人造丝是吉林化纤的传统产品。2013年,该产品产能为2.2万吨,毛利率仅在6%左右。为此,吉林化纤深耕市场,通过与客户反复深入沟通,发现客户对粘胶长丝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品质、成本、效率三个方面。为了顺应市场,实现有效供给,他们引进意大利KR-HD340连续纺设备和生产技术,开展创新技术攻关,优化产品性能,实现了人造丝匀质化、连续化、大型化、细旦化。

  “技术改造后,丝条从1米到60000米粗细均一,丝饼大型化、连续化可以满足客户实现高速纺和高产量。产品一经上市,深受下游厂家的欢迎。”去年,吉林化纤的粘胶长丝A级品率提高了5.8%,AA级品率提高了6.9%。

  企业不仅要有拳头产品,还要有核心技术作为支撑,才能在市场激烈的竞争战中,立于不败之地。

  攻克技术难关,就是要啃硬骨头,吉林化纤把目光锁定在了腈纶板块上。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人造毛皮生产国,我国的扁平纤维长时间依赖进口。吉林化纤拥有国内1/3以上的腈纶产能,做好“无中生有”,既能满足市场需求,又能规避同质化竞争。

  2014年6月,吉林化纤突破技术壁垒,成功开发出扁平纤维,填补了国内空白。经过半年多的时间,吉林化纤在扁平纤维的性能上不断改进升级,第五代扁平纤维完成了质的飞跃,产品质量完全可以与进口产品比肩。

  2015年11月底,2万吨扁平腈纶纤维项目建成投产。

  “和进口扁平腈纶纤维相比,吉纤的第五代产品以优良的品质和较低的价格,成功夺回了扁平纤维10%的进口份额,大大增加了市场话语权的分量。”吉林化纤集团总经理助理、吉盟腈纶有限公司经理、党委书记孙小君说,“目前,我们已经可以生产100多种不同种类的仿毛皮扁平腈纶产品。”

  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2015年,吉林化纤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了规模产品差别化调整,除扁平纤维外,相继开发出原液染色、阻燃、醋青、混纤度、抗起球等一系列高性能、功能性、高附加值的腈纶新产品,迅速提升了高端市场占有率。其中,醋青纤维的成功问世打破了传统纺织原料的构成,实现了合成纤维与天然纤维的完美结合,属世界首创。

  市场之“变” 供给发力

  市场之“变”,有迹可寻。只发现不行动,无异于一纸空谈。

  仅用140天,20000吨/年的醋酐项目就在吉林化纤一次开车成功。

  为什么上醋酐项目?吉林化纤的答案非常简单,因为市场需要。

  醋酐主要用于医药、燃料、醋酸纤维应用领域,每年东北地区的醋酐需求量大约在14000吨左右。然而,实际上东北地区的醋酐产品生产几乎空白。

  为何速度如此之快?抓住市场的变化,毫不犹豫。

  “市场缺什么,我们就生产什么。”宋德武说,“调结构,补短板,不只要补自己的短板,更要补市场的。”

  以碳纤维为例,市场上的碳纤维产品往往都在追求高模量、高强度,涉及民用和工业用,碳纤维就发展不起来。目前,吉林化纤的碳纤维产品质量稳定在T400级以上,产能达到8000吨,占据了全国50%以上的市场份额。

  宋德武说:“最近,我们科研组正在就碳纤维的大丝束、低成本、通用化进行专题研讨,把贵族商品平民化,补齐市场的短板,将开拓出产品发展一个全新的领域。”

  2016年2月28日,吉林化纤已经建成投产了200吨/年碳纤维大丝束碳化实验示范线项目。该项目既可独立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研发,又为碳纤维产业一体化发展打下基础。

  生产线上,一束束碳纤维丝线从机器中穿行,颜色由白变黄、变棕、深棕,最后变成一束束的黑丝缓缓成卷。

  为打通了科技成果转化之路的“最后一公里”,克服大生产线新品开发试验的弊端,吉林化纤新增3条小实验线,为集团公司走自主创新道路提供数据支撑和坚强保障,并有效地降低了新品研发的成本。

  吉林化纤还将资本与产业结合,实现了新产品产业链一体化延伸,企业内部的碳纤维生产经营、产业链一体化延伸、终端拉动及产学研互联四条线同时启动,让新产品在研发时期就感知市场,随势而动。

  在2005年成功组建天竹联盟并实现良性运行的基础上,2014年6月,吉林化纤组建了由36家国内高校、科研院所和下游企业组成的吉林省碳纤维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围绕碳纤维产业链建立了有效的产、学、研合作新机制,共同解决制约碳纤维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并加快了技术成果在联盟间的转移和转化。

  将“创新”的种子,撒在“市场”的土地上,感知产业链两端的“光合作用”,吉林化纤将再铸辉煌!(记者 赵广欣 刘姗姗)